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召开之际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全省民政系统牢记职责使命,扎实履职尽责,奋力谱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山东民政公众号特别推出“民政这五年——各市发展成就巡礼”专题,展示全省16市民政部门推动新时代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深化民政工作改革创新
推动民生保障提质增效
威海市民政局
近年来,威海市民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实施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1261”行动计划,紧盯困难群众急难愁盼,分类施策、靶向发力,推动民生实事落实落细,以改革“力度”提升民生“温度”。
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基本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在家享受“海螺姑娘”上门照料护理服务
兜底救助更优质。打造“海螺姑娘”分散供养照护品牌,统筹照料护理资金,采取政府购买专业机构服务的方式,为7600余名分散特困人员提供“六助”服务,将“兜底保障”升级为“幸福供养”,经验获评全国社会救助优秀创新案例,入选中宣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争创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并顺利验收通过,率先打破低保户籍限制,建立居住地与户籍地协查机制,将更多外地户籍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争创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打造“六社联动·威救你”救助品牌,建立72处镇街社会救助转介服务驿站,推进“物质+服务”多元化帮扶服务,提升困难群众生活品质。率先创建低保、特困重症精神病患者免费集中收治机制,整合6部门11项救助资源,由公立精神专科医院提供专业化日常照护和康复治疗服务,免费收治患者370名。打造省市一体化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域”,实现市域内82家银行、保险机构核对全覆盖,21家银行、保险机构全国联网核对。整合18个部门103项救助资源信息,搭建12万条救助信息“大数据库”,创设“黄橙红”三色预警机制,对低收入人口中救助事项增多、刚性支出增加的情况预警,累计向镇街推送3.16万条预警信息,新增低保、特困人员2403人,实现精准认定、精准救助。
▲儿童主任向辖区少年儿童讲解安全知识
关爱服务更全面。坚持全范围覆盖、全方面保障、全社会参与,开展困境儿童家庭监护评估,定期组织走访,逐人建立档案并及时更新,全力提升困境儿童服务保障水平。率先建立孤困儿童助学长效机制,为考上大学的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每年发放1万元助学金。出台《关于对全市困境儿童成年后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补助的通知》,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驾驶培训的困境儿童发放2000元补助。依托市儿童福利院,在全省率先开展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集中代养。健全残疾人福利保障,连续5年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标准,为全市约18万人次残疾人发放各类补贴约4亿元。制定《支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清单》,开展康复辅具社区租赁,全市36家医疗机构、171家养老机构均提供康复辅具适配,每年服务1.3万人次,入选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国家综合创新试点地区,工作经验被民政部推广。通过公益创投等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荣成市入选全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扎实推进“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流浪乞讨人员专项救助行动,累计救助2277人次。
▲金山社区居民向社区基金捐款
慈善帮扶更高效。全省率先建立慈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29个成员单位之间协同合作,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机制保障。探索“慈善+金融”融合发展新模式,设立全省首单“信托公司+慈善组织”双受托人结构模式运行的慈善信托,为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开辟新方式。大力发展社区慈善,设立社区基金93支,筹措资金378万元,惠及群众5万余人。积极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相衔接,开展“阳光洒满窗·家家悦”残疾人肢体康复资助、“海马·自由呼吸”氧疗康复服务等37项个性化慈善帮扶项目,累计支出慈善款物7.9亿元,帮扶15万余人次,民政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座谈会在威海召开,推广威海市经验。积极构建多元化福彩销售渠道,近5年累计售彩17.5亿元,筹集市级公益金1.9亿元,为社会福利事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更多样、更可及、更普惠
老龄和养老工作优质发展
▲“乐享银龄”,文登区瑞云祥田园养老公寓老年人在做手指操
聚焦社会老年群体,老年友好服务供给更加多样。成功争创首批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试点,入选全国老龄工作联系点。高质量推动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协调机制,推动“1456”发展规划,落实23大类76项重点工作。创新编制老年友好型城市、老年友好型社区地方标准,争创8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以“幸福威海·康养福地”养老品牌为引领,打造“一区一品”品牌矩阵,培育打造12家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养老服务机构。规划发展康养旅游线路30条,打造高端康养社区3处,争创全省康养旅游示范基地2处。组织开展“敬老月”系列活动,打造“乐享银龄”老年节目专栏、开展“金晖助老”“健康助老”等系列为老活动。
聚焦困难老年群体,兜底性服务供给更加可及。在全省率先实施政府为特殊困难群众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经济困难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享受每月45—60小时居家上门服务,年均服务70万人次。对困难失能老年人实现集中托养服务制度全覆盖,对失能、半失能的低保老年人,每人每月分别补贴1200元、900元。推动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争取中央补助资金5343万元,为特殊困难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5074张,完成适老化改造3614户,为10267名老人每人提供30次以上居家上门服务。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制度,对特殊困难老年人进行定期走访和帮扶,月探访率达到100%。
▲老人在老年餐桌就餐,服务供给更加普惠
聚焦刚需老年群体,专业性服务供给更加普惠。建成养老机构171家、床位40581张,其中护理型床位33319张、占比82.1%。建设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40处,认知障碍照护专区13处、镇街综合养老服务机构76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033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争取资金860万元,打造了一批县域养老服务发展高地,4个区市成功创建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区,省内率先实现全域“一片红”。着力解决老人就餐问题,老年餐桌发展到1094处,日均服务老人3万名,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获评省委、省政府典型案例。睦邻互助养老、智慧养老、适老化改造、为老志愿服务、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等经验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品牌化、规范化、便民化
民生服务管理水平切实提升
▲社会组织开展“邻里守望”关爱行动,助力社会服务
打造社会组织党建品牌,助力社会服务。全域实施五大行动,将党建工作嵌入社会组织发展始终,擦亮“威海红帆”社会组织品牌。建立市、区市、镇街、社区四级社会组织孵化体系,市社会组织孵化园获批国家级社会组织综合服务标准化试点。在全省率先实现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全覆盖,探索“党建带社、以社管社、社社共建”模式,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9344家。开展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累计投入1121.5万元,支持社会组织围绕特殊群体关爱、基层治理等领域开展社会服务,创制为民服务品牌项目127个,服务群众120万人次。建立社会组织网上家园,引导社会组织在线认领群众微心愿,实现社会组织帮扶与遇困群众需求自动匹配。
▲强化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向青少年宣传讲解地名文化
强化地名文化传承保护,规范地名管理。组建区划地名专家库,深挖辖区地名历史,评审发布市级红色地名21个、地名文化遗产10个、地名保护名录36个。联合市委党史研究院、文联等单位建立地名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印发《“乡村著名行动”村内道路命名工作指引》,规范命名800余条村内道路,覆盖全市300户以上的村庄,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新人在公交车上举办集体汉服婚礼
优化婚姻殡葬工作举措,服务便捷高效。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行七项改革措施:结婚登记“天天办”,解决周末和节假日不能登记的问题;预约服务“随时办”,分段预约、延时服务,随到随办、一次办成;外地户籍“跨域办”,吸引外地人到威海登记4320对;电子证照“码上办”,凭电子身份证、户口簿办理登记2200对;信息查询“网上办”,在全省率先完成婚姻档案补录,方便群众办事查询;登记仪式“特色办”,各区市均在景区设置特色婚姻登记点;婚育户口“集成办”,一站办结生育、户口变更登记1.2万件。推行惠民殡葬政策,每年财政拨付3000万元,全面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推行绿色殡葬理念,出台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对海葬、树葬、壁葬和不保留骨灰的给予800元和1000元奖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