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自1990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每年以近1.5万人的速度增加。截止2017年底,威海市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69.63万,占户籍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27.23%,是全省老龄化率最高的城市。如下问题随之产生,2010年与2014年相比,威海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52.36万人上升至76.9万人。2015年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179.57亿元,基金支出53.08亿元,养老金支出压力加大。2015年,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26.60亿元,基金支出27.64亿元,医疗支出不断增加。随着全民生活水平、医疗条件的改善,加之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最适合人类居住城市”的养老优势,威海市未来要面临的养老服务压力可想而知,为此威海市近年来一直沿着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利用多种方式,积极促进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一、威海市养老服务的发展经验
(一)持续加大财政投入
自2014年起,配套市、县两级资金,养老机构建设、运营补助按照1:1或者高于省级补助标准配套。“十二五”期间,累计争取省级专项资金2.1亿元,其中扶持社会项目1.4亿元;市、县配套资金1.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额达30亿元。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97处、农村幸福院485处,服务分别覆盖100%的城市社区和81%的农村社区。威海全市每年新增机构养老床位在3000 张以上;建设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 40 处,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失智失能托养、居家养老等服务。
2014年,民政局和财政局联合出台了《威海市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实施意见》,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威海分公司承接,保费标准为每人每年100元,其中两级政府负担80%,构建政府、养老机构、保险公司齐推共促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格局。目前,71家养老机构的6577名老人参保,参保率62%。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长 7.5%、0.7%、2.5%、2.0% 和 4.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88.8 万人,41.1 万名城乡居民每月领取养老金。
依托居家养老信息平台,通过“政府买单、实体操作、分类服务、监督管理、绩效考评”的方式,推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将低保、城乡特困人员、重点优抚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老党员、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对象等七类老年群体纳入政府买单范畴,每月提供30-60小时的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服务,政府按照每小时20元的标准购买服务(每人每月510-1020元),政府购买服务标准高于全省其他地市。
(二)扎实推进社区居家养老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约90%的老年人选择在亲属照顾下居家养老,约6%的老年人选择在社区帮助下居家养老,约4%的老年人选择在机构养老。因此,威海市积极采取社区与居家养老相结合的整合式养老模式。威海市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快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威政发〔2013〕21号)《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威政发〔2014〕38号),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总体发展要求,制定财政投入、税费减免、投融资等方面优惠政策,吸引市场、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发展,并完善了配套支持性的政策和服务。出台了《威海市实施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方法》、《威海市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布局指导意见》、《威海市养老服务评估工作实施办法》、《威海市民政局威海市财政局关于建立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的通知》、《威海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和管理办法》、《威海市农村幸福院建设和管理实施细则》等配套文件,从多层面多维度加强了社区居家养老政策体系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出台《威海市居民养老保障服务条例》,在法律的层面上明确了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和其他各项要求。
近年来,威海市持续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的培育工作,利用养老服务业协会、威海市社会组织创新创业园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加强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提升组织的养老服务能力。通过引进和培养专业养老管理服务团队,在社区内打造集全托、日间照料、上门送餐护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重点培育了祥乐家、沐浴阳光、万福苑、盛泉等社区连锁品牌。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采取PPP模式,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合资合作、委托经营等多种运营模式,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管理,先后打造万福苑、瑞云祥、威高天伦苑等13个高端养老项目,全市30%的乡镇敬老院实现公建民营改革。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1张,保有量居全省前列。借助市域一体化的12349居家养老信息平台,威海在全省率先为户籍老年人提供普惠性的话费补贴,并开始“智慧化”社区养老的路径。
(三)积极探索以“养老+”主线的业态融合
威海市着眼于养老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养老+旅游、养老+地产、养老+文化、养老+产品的融合性发展思路。一是探索养老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威海市先后打造天池国际医疗康复度假村、呼雷汤温泉旅游、韩国千年木屋等11个大型养老旅游项目,建成小汤温泉、微泰等4个温泉主题的养老机构。截至目前,全市可为异地老人提供养老床位1.3万张,年拉动消费近2亿元。二是探索养老与房地产业融合发展。威海市将存量和在建小区融入养老元素,打造集养老、居住、度假、疗养等为一体的高端复合型养老地产。挖掘闲置房产的二次利用价值,先后引进福星老年公寓、武汉老来乐老年公寓等专业机构。三是文化产业与养老的融合发展。2016年投入使用的威海老年大学配套工程,总投资3556万元,总建筑面积 5819 平方米,主要用于各类球类教学、大型书画摄影展及综合演出活动。指导文登区、乳山市新成立 5 所老年大学镇级分校,健全市、县、镇三级“文化养老阵地”体系。四是探索了养老与保险业的融合发展。建立了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制度,对机构老年人在住养、护理、活动时发生的意外事故给予经济赔偿。五是探索养老与产品融合发展。借助威海健康产业优势,重点打造与老年医药、老年保健等相关的医疗器械、食品药品、海洋生物、康复理疗等板块,实现产业规模、效益的翻倍增长。威高集团研发的心脏支架、用于治疗高血压的化学原料药坎地沙坦酯片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8%、23%。培植了以泰祥、好当家等重点企业为龙头的海洋功能性保健品基地,培育了以东方神参、常春藤、康博尔等为代表的健康保健型中小企业集群,进一步推动了威海市健康养老产业快速发展。
(四)促进医养结合事业的发展
威海《“十三五”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指出威海市将加快推进医疗护理与养老服务的双向结合,到2020年实现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100%,65周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支持不具备内设医疗机构条件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部分床位转型为养老护理床位,二级以下部分医疗机构转型为老年养护院。威海市出台《深化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工作的意见》,推动养老机构按照规模,分类设立护理院、医务室、巡诊室,鼓励医疗机构转型或新增医养结合机构,建立医疗巡诊服务制度。目前,多家医养结合机构已落地。全市组建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489个,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0%以上。
(五)重视人才培养
连续两年实施千名养老护理员免费培训工程,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50%以上。注重培养,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全市3所专业院校、9所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均设置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加大行业招聘力度,在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设立养老服务专区,先后帮助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招聘大中专毕业生176人。提高待遇,在全市实施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与财政补贴挂钩机制,对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且与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组织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照职业资格等级,市级财政分别给予每人0.5万元—1万元的一次性补助,确保队伍稳定发展。
二、提升威海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一)明确服务主体的角色分工
从体系建设的主导者角度,政府部门除了需要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优势,凭借其高水平服务向社会展示标准、引领行业发展方向之外,更重要的工作是将有限的资金和精力从一线服务中抽取出来,持续地为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利用政策投放解决好不同服务主体之间的矛盾,协调服务主体之间的关系,促进设施、资源的共建共享,充当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制订者和规划师。此外,政府部门还必须强化自身对各类服务主体的监督职能,借助标准化、专业化和品质化等工作为抓手,促进养老服务的规范有序和健康发展。
(二)促进养老服务设施和资源的共建共享
首先,要建立整体规划。需要组建由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公共服务专家、专业服务人员组成的养老服务规划委员会,对地方养老服务的未来发展做出战略性的展望和规划,确定养老服务发展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并借助养老服务的相关法规保障规划得以实施。其次,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无论是医疗技术方面的服务资源,还是对养老服务具有重要贡献的志愿者资源,都应该统一到一个为所有养老服务机构所共享的信息平台上。这样的信息平台不仅有利于服务资源的需求者(包括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政府部门对于重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决策也应该依托共享信息平台,避免重复建设,尽可能发挥现有设施的效能。最后,要建立高水平的管理和科学的绩效评估。相关部门应该从现代养老体系效能发挥的角度,积极地调试目前的绩效评价系统,调整各类指标及其权重,形成有利于共建共享行动的激励机制,促进共建共享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三)构建科学、系统的养老服务评估体系
首先,养老服务评估体系的建设要着眼全局,由民政部门牵头规划出一套能够对威海全市养老服务绩效进行评估的绩效管理系统。其次,对于公办、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绩效评估需要加强,需要在《威海市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办法》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过程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再次,应该对政府、企业、社会力量举办各类养老服务项目进行科学评估,并从中发现潜在的养老服务供给源。最后,应该设计出一套专门针对于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评估系统,促进养老服务机构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培训。